热线电话: 400-876-5222

新闻与媒体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新闻与媒体>公司新闻>正文

 当工业伤疤遇上生态智慧:50亩漂浮稻田的奇迹

淮南顾桥煤矿的沉陷区曾是生态噩梦:20米深的积水区寸草不生,直到50亩 "漂浮式绿色稻田" 的出现 —— 安徽理工大学的团队用浮筒做田埂,在水面上构建出稻鱼共生系统,最终亩产水稻490公斤,稻米锌含量比普通品种高2至3倍。这种 "向水面要耕地" 的创举,为全国2万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区提供了救赎方案。

更令人振奋的是水质监测数据:种植区的氨氮浓度下降38%,透明度提升50%,达到地表水 Ⅲ 类标准。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所言:"浮筒搭建的不仅是种植平台,更是一套完整的生态修复系统。" 当沉陷区从生态负资产变为 "水上粮仓",人类终于找到与工业遗迹和解的方式。

材料与系统:浮筒如何成为生态工程师?

1. 从HDPE到复合泡沫的进化
生态浮筒的核心材料经历了三代革新:早期HDPE浮筒已具备抗腐蚀特性(pH4-9水域均可使用),而最新的复合泡沫材料更实现了深海应用 —— 其内部均匀分布的空心玻璃微珠,使密度低至0.46g/cm³,却能承受4000米水深的压力。这种材料用在淮南项目中,不仅支撑水稻生长,更为鲫鱼、泥鳅提供了栖息空间。

2. 立体种养的生态魔法
"浮筒田埂 + 纳米膜浮板" 的组合创造了奇迹:水面稻叶吸收二氧化碳,水下鱼群分解有机质,形成闭环生态链。项目团队测算,每平方米浮筒系统每天可净化500升污水,相当于200平方米湿地的净化能力。更妙的是智能化监控:无人机巡田、地物光谱仪实时监测,让这片漂浮农田实现了 "无人化绿色耕作"。

3. 从单一功能到生态综合体
当淮南团队计划在浮筒稻田周边增设观光栈道时,生态浮筒的价值边界被再次拓宽。这种 "水上农场 +" 模式,既修复了生态,又创造了经济价值--据测算,二期旅游开发可使项目综合收益提升300%,真正实现 "在修复中发展,在发展中修复"。